最近常常体验到教育中的挫败,自己在反省,但不是很想记载,所以写的也少了。
姥爷最近也挺情绪化的。也许是想念行行了,也许是因为行行太乖的原因,所以面对丫头的叛逆与间歇性的充耳不闻,姥爷显得很生气。这是不好的氛围,妈妈要和自己的老爸沟通。
发现我给予丫头的挫折教育很到位,一般的批评话语她根本听不进。
我在想,或许是我这个当妈妈的,根本没有走进她的世界里去,所以她无视我?
天涯上“舞文工作者”有个贴子给我很大启发,刚追着看完了,决定要好好学习一下儿童心理,真正走进丫头内心和她做朋友。
这两本书,是天涯网友在贴子里推荐的,要买来看:
孙瑞雪《爱的觉醒》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舞文工作者”贴子的部分内容,与我们家相关的所以复制下来了,准备打印出来家庭各成员共同学习:
8。孩子不听你的怎么办
现在你心里也有点底,咱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言传身教给孩子。但是对很多家长来说,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孩子根本不听你的,甚至无法跟你沟通交流。你跟他说话,他却当你跟空气一般。我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难题。没法沟通,纵使你有千般理论,万种柔情,都成空谈。
怎么办?我们得找根源。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你根本没有进入孩子的世界,他凭什么跟你对话,跟你交流?我们成人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俗务缠身,忙忙碌碌;孩子们在他们一个儿童世界里,有他们的趣味。这两个世界没有交际,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谁也不搭理谁。儿童只关心和接受他们世界里的信息,世界之外并不搭理,你就是他们世界之外的一个人。他怎么能接受一个外面世界的人的教导呢?
曾经有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来我家玩,我跟他是没有办法沟通的,因为我的话题包括俗套的对话他根本不感兴趣。后来我给他看电影《冰河世纪》,起先他还不敢兴趣,看了一会儿,看进去了,对里面的卡通动物大感兴趣。我就陪他看,一起笑,跟他讨论里面的精彩之处,这样我们就有共通话题了。看完电影,怎么说,我们就成了朋友,至少比前面无话可说的情景要好得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共通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感兴趣的,我也进去了,我们就有了交流的基础,就成了朋友。
家长,对孩子来说,这个关系除了伦理上的,其他的毫无意义。你作为家长,平时以家长的姿态对他,只会命令或者什么的,他对你没有好感。如果不是血缘关系的话,你跟街上的人没什么区别对他来说。他才不搭理你。但是,假如说,你有时间回家,陪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讨论讨论为什么猫会怕老鼠,进入他兴趣的世界,这时候,除了你是他的爸爸妈妈,你还是他的朋友。只有成为他的世界里的朋友,他才有跟你沟通的可能性。
答案非常清楚了,他不搭理你,因为你根本没有进入他的世界,不是朋友,他宁可跟一只他感兴趣的蟑螂说话,也不愿意跟你聊什么。做家长没那么容易,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进入小孩子的心灵世界,在那里,你才有发言权。
所以,你得反省自己,从他开始会说话交流的时候起,你有没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进入他所兴趣的世界。如果没有,对不起,你是一个不合格的父母,你休想教育好他。有的孩子对父亲并不感兴趣,但是只有父亲给他当马骑的时候他感兴趣,这时候,父亲变成一匹马,进入了他的游戏世界。记住,你只是马,不是父亲,他只对马感兴趣。可惜你进入孩子世界后,并不能与孩子达成沟通,由马变人,你一辈子只能做他的马。有些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就不听我的呢?越大越不听话,到了青春期,叛逆来了,还把父母当仇人,倒是跟街上的小混混玩得挺好。这时候知道也晚了,因为从小到大,你根本就没有当过他的朋友,了解过他的兴趣,你只不过有一个父母的头衔。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去发现,他所兴趣的世界在哪里?我从哪里进去。其实儿童的兴趣是很宽泛的,只要你有心,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进去。比如说,孩子如果喜欢吃雪糕,OK,你可以买两只不同的雪糕,一个给孩子吃,一个给自己吃,跟孩子探讨两种雪糕味道的不同,交流更喜欢吃哪一种,还有哪种雪糕味道更好,你们同学都喜欢吃哪种,下次应该买哪种尝一尝,等等。这是很小的事,你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去交流他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你们就会在一个共通的小世界里相遇。多做这样的努力,指定跟孩子会有共通语言。当你进入孩子的世界,并成为朋友后,孩子把你当成是一个可信赖可交流的人,他也才会进入你的世界,在意你的看法。直到有一天,你跟孩子说:儿子,你是不是电视看太多了,应该把功课先做完。这是你关心的层面,那么他也许就会站在你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抵抗。
我有一个同学,小时候他看电视里的科普节目,特感兴趣,整天跟他爸爸交流,问东问西的,他爸爸也有心,整天给他回答,争执不下的还去图书馆查书。他们在交流中形成亦父子亦朋友的关系,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爸爸有爸爸的威严,也有朋友的宽容,我想想,简直是我见过父子关系里最好的,非常舒服。
大多数家长是看见孩子在自个儿玩,就很放心,不管他。等到小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会纠正他,别这么干,甚至会比较粗暴。小孩子即便能听,也会觉得你是敌人,永远是敌人,不是朋友。这种方法会在沟通的可能行上越走越远。等到小孩子有一定叛逆性或者自主性的时候,他会非常讨论你。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反感父母,很反感父母的那一套,觉得过时,觉得土,不可救药,把父母当仇人。父母从未进入过他的童年世界,少年世界,青春世界,父母的观念确实也落后了,只会压抑他人性,他能不反感吗?父母在进入孩子的世界时,不但是一种交流,也是跟小孩子学习的过程,尊重、交流和探讨,那么父母遇见孩子不同阶段的问题,便能从自己和孩子两个角度来考虑,建议孩子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青春期的性冲动问题,父母的观念从来不允许跟小孩子谈这个,现在小孩子又早熟,又新奇,很容易做冲动的事情,被家长一发现,两者的冲突不可避免。父母首先要改变观念,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这个是可以交流的,不是冲突的,这个后面专文提到,不再详述。总之,父母的功课在前,才能教育的王道,不能一味责怪孩子不听话。
因此,理解孩子的世界,进入他的世界,是你先要做的功课,成为他的朋友,他许可交流的人,然后再谈如何影响他的观念。
11学会游戏,学会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的家长,早上叫孩子起来,因为赶时间,起床后,要吃饭,要送孩子,还要上班,所以总是行动匆匆。但是孩子呢,喜欢磨蹭,自己又不穿衣服,家长就急匆匆命令孩子,赶紧穿好衣服,赶紧刷牙,赶紧洗脸,敢时间嘛,就会训斥,甚至会动手,甚至把小孩子搞哭。总之,每天早上都要经过这么一番战斗,然后与孩子在幼儿园i不欢而散,甚至小孩的眼泪还挂着泪珠。早晨,对于大人和小孩子都是一种折磨。
很多人习以为常了。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呢?假设你是这样有游戏感的家长,早上闹钟叫醒后,妈妈说,儿子,起来,跟爸爸一起比赛穿衣服,谁赢了早餐有更好吃的。爸爸故意输给孩子。然后比一比牙齿谁刷得白,对了,早餐之前是不是玩个什么游戏呢?跟爸爸比一比昨天背的唐诗。等等,反正,你能想到孩子都每个环节都游戏化,都是在玩。那么,也许这个早晨,你不会觉得那么累,那么严肃,可能会轻松些,兴趣盎然些,孩子也能快乐些。
当然,这里的“玩儿”,非常指某些具体的事件,更重要的是生活态度。这种态度首先大人要建立起来,才能渗透给孩子。比如,他也许只是贯彻在一句话里。平时你说:孩子,赶紧起床,要不然迟到了,老师又骂你。那么你也许可以说:;嘿,宝贝儿,猫咪都在叫你起床了,听说你最近会自己穿衣服了?这种态度的转变,他都可能让一个负担成为一个游戏,一个玩笑。
这种心态的建立,这种做法的目的,当然是快乐,家长的快乐和孩子的快乐。孩子在成长期间,虽然我们想让他建立一些良好的基本观念,想让他拥有一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的少年,快乐的青春期。不是吗?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阶段逼他学习,逼他吃苦,是为了长大后能混社会,过得快乐。有些人,长大后事业上是很成功,很能干,能力很强,但许多得抑郁症的过得很累的也是这种人。可以说,小时候不快乐,长大了必然留下阴影,甚至长大后永远找不到快乐的秘诀。因为财富与社会地位等等并非快乐真正的源泉,快乐的真正的源泉是因为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快乐理念。而我们的孩子,他成人之后的生活如何,我们不能掌握,但是他成人之前,我们有权利在培养他各种能力之时,也让他拥有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
我相信很多家长现在还没有找到快乐的生活态度,那就谈不上与孩子分享快乐了。你整天一张苦呵呵的脸,整天忙着自己的那点工作,整天严肃,不苟言笑,孩子能从你那里分享到一点快乐的秘诀吗?不可能。你想想,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呢?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那点事业了。比如今天工作不顺,还挨领导的批评,都影响以后的晋升了,回到家,自然没有心情陪孩子说笑了。我们这一辈的人,其实有很多在小时候和父母相处,并没有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很多的原因确实是那一代的父母被生活压弯了腰。其实,家长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事情。挨到领导批评了,想想,领导说得蛮有道理,心里不烦这么想:嘿,这哥们还行,居然指出我的问题,下次得露一手给他看看。或者觉得领导批评得没道理:这哥们挺二的,下次适当场合的时候一定要指出他的不对。等等,以“玩”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大不了,不就那点事吗!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坏情绪“殃及家庭”。
那么,家长有快乐的生活态度之后,才谈得上去培养孩子的快乐理念。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游戏。这游戏也不是真正的游戏,而是游戏精神。孩子的学习、生活、娱乐能不能都渗透进“游戏”呢,这是可以的,让每件事情都变得有乐趣。你要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伦之乐”,将是孩子一生的回忆。我小的时候,放学回家,爸爸有时候会笑着问我:今天有没有拿个鸡蛋回来(就是考试零分)?那一份轻松和快乐让我难忘。我爸爸从来没有给我学习生活方面的压力,因为他不懂,也不在乎,他只在乎我身体健康就可以了。倒是后来都是我给自己压力。但是我爸爸有幽默感,他跟我说每件事都会用最幽默的方式告诉我,用一些比喻一些俗语,逗我笑,这种幽默后来直接传给我。跟我爸在一起,我总是能感觉到一种游戏感,快乐感。我爸爸很穷,供我上大学很困难,靠亲戚的帮助,但是他的乐观给我很深的印象,确实给我过语言上的很多快乐。
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接触可以不要那么严肃、正经,不要用命令的、苛求的态度,可以放松,可以都变成游戏,变成比赛,变成相声,变成段子,从中分享快乐,同时也分享了快乐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沟通将变得更加容易。我一个朋友,他经常和他儿子一起看玄幻小说,一起拿里面的主人公来开玩笑,在生活中能找到共通的比喻,周末和儿子去爬山时经常一起比赛,还有奖品,那一种快乐,确实是家庭中很难得。我们自己想想,我们的父母是“严厉的父母”“让我们害怕的父母”“很少跟我交流让我很孤独的父母”还是“快乐的父母”“风趣的父母”“寓教于乐,一辈子教我开心的父母”“和我平等、老是跟我玩成一片的父母”,相信你喜欢什么样的父母,你希望拥有怎样的成长期,你的孩子也需要。
另外,有时候你对孩子不能够用游戏快乐的态度,是因为你对孩子的教育看得太严肃,太紧张了。孩子不听话、调皮,不去上学、跟你背道而驰,你觉得很不好,后果很严重,当然就不能用轻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了。实际上有没有那么严重?根本没有,懒惰又怎样,捣蛋又怎样,教育是长期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放松下来,用更宽容的态度来看孩子的缺点,从根源上认识,从兴趣上改变。实际上,我们自己从小都曾经犯错误过,你希望父母怎么对待你,你的孩子也会想得到怎样的对待。任何时候,对孩子的问题,必须对自己说,别什么大不了的,悠着点矫正他,学会用更快乐的方式。
总之,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家长应该赋予的。能不能做到,其实你每天晚上想一想:今天我跟儿子玩了多少次“游戏”,那怕是比穿鞋子的游戏?如果一次也没有,那就应该反省了
12。为什么不让孩子哭一下呢
游戏教育、快乐生活是家长和孩子的理想状态。有的家长说,我很难做到,偶尔为之就差不多。偶尔为之就很好,也许就偶尔,给孩子的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留下父母亲灿烂欢乐其乐融融的定格。我说的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要你每天做的,或者做到理想状态,那不可能,但是你必须有这种意识,懂得这样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好处,该做的时候就做。
孩子的成长需要欢乐,轻松,但实际上,令家长揪心的是孩子的哭声,从一出生哭声就陪伴着孩子。那么,我的孩子今天为这个哭,明天为那个哭,一哭我就慌了,怎么办?怎么才能让他不哭,让他都是笑声而不是出现哭声?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孩子没错,家长认识有误区。
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哭了,第一个反应是制止哭声,那么就乱哄一通,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别哭。第一个误区,哭有那么可怕吗?有听说过孩子一哭导致什么严重后果的吗?没有。孩子哭没那么可怕,他从一出生就哭,哭是他正常的一种情绪表现,哭是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甚至我们成人之后,也必须哭一哭,缓解情绪和压力。哭就是笑一样,是人必须的两种情绪状态,为什么他笑的时候你不去制止而哭的时候不让他哭呢?你要明白,孩子哭,不可怕,别慌,别着急,让他哭一下,舒缓一下情绪,再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哭。举个例子,比如说,孩子要去爬阳台,这是很危险的,有可能掉下去没命。家长的理智在警告,绝不能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要杜绝。但对孩子来说,他想爬阳台,那是他的一种好奇的欲望,兴趣的驱使,他没想危险不危险这一辙。那么家长制止以后,就扼杀了孩子的这种兴趣,孩子的(危险的)欲望与家长的理智形成冲突,孩子哭了。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几乎孩子无理的哭都是因为孩子无理的欲望与家长正确的理智产生冲突,孩子没意识到家长的正确理智,认为家长有意阻止,所以哭来抗议,来发泄不满。这个模式几乎可以涵盖大部分孩子哭的原因,比如他要去玩很容易摔碎的贵重物品,他要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他要得到他不该得到的东西,等等,家长只是认为,孩子是非理性的欲望,则有责任去纠正他。
那么现在孩子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了不满有了压抑有了痛苦,就哭了。家长怎么办?有的家长慌了,第一反应就是不让他哭。不对,没必要,哭一两声没什么大不了,练练嗓子而已。第一,让他哭,排解一下情绪。我们成人事业不顺感情不和的时候也要哭几回,孩子比你更没理智,怎么能不让哭呢?不能剥夺孩子哭的权利。你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个人,孩子的成长过程会有不断的非理性欲望冒出来,这是他的天性,这些非理性欲望会不断地被压制,所以他必须承受一些不满足,一些痛苦。他通过哭一两声,哭出高潮,先把这不满排泄出去。
那么哭的高潮过后,家长的理性教育就可以开始了。为什么要等他哭的高潮过去呢,我们很清楚,假如我们要去说服某个人,千万不要在他气头上说服,没用的,那时候他处于情绪高峰,没有话能听进去的,必须等他气消了,心平气和的时候来说道理。孩子也一样,必须等哭的高潮过去。有的家长看孩子哭兴正浓,慌了,赶紧做工作,事倍功半,一点用都没有。再加上处理方法不当,这时候什么要求都答应他,反而被孩子抓住弱点,以后要什么都用哭来吓唬你,杀手锏。有的孩子老爱哭,以哭当武器,那是大人自己纵容的,他利用你的弱点而已。
让他哭,必须等他哭的高潮过去,能听进一些话的时候,开始理性矫正:这阳台你爬上去,会摔下去的,你摔坏了爸爸妈妈怎么办?以后不要去爬,爸爸妈妈也不敢爬。用孩子最能听懂的方式讲,不管孩子能听进去几分之几,甚至当耳边风,你也要这么讲,讲多了,你总能听进去一些。最主要的是,让他习惯你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矫正思想。多做几次以后,他就明白他哭完之后,你就跟他讲道理了,他知道这个道理的重要性的。他能举一反三,把道理当回事,慢慢长大,会让你以理服他。对待孩子的哭,有的家长采取软的(答应他无理要求),有的家长采取硬的(暴力),都不是解决问题根源。以理服人,这是正道,是王道。但在实际中你可以灵活运用,比如说在他接受道理之后加一点奖励等等。
因此,你明白,现在让他哭一下,是为了以后他少哭。你想找到一种一下子制止他哭泣的做法,肯定都跟正确的教育背道而驰,只会导致他更经常地哭,没事就以哭来要挟,耍赖。因此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都不要针对问题表面去纠正,而是要针对问题根源来矫正。孩子是一种正在塑造中的人,性格几日一变,习惯几日一变,看着一些问题表面,慌了手脚,脚痛治脚,头痛治头,家长一辈子都处于忙乱和烦躁中,这种状态自己都不行了,愁眉苦脸心力交瘁,何以谈到再来教育孩子?
13.打孩子是教育方式吗?
本来没打算写打孩子这一节。但是楼上很多网友谈到打孩子,我想这可能也是中国父母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不管轻打重打,家长都会来一两手,既然是国情,就有的说。又谈到打孩子属于东方式,又谈西方式教育,还韩国日本,概念还挺多的。咱就也这儿阐发开去,权算一家之言,参考之便,把概念消灭了。教育最忌概念化,鄙人最痛恨把概念输送给家长的教育书,把家长变成一个学者型家长,什么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一大堆,等到真正实践,歇菜。
打孩子算不算一种教育方式。我的答案是否定,而且坚决否定。为什么呢,第一,我的主题是谈长期的教育,培养一个精神健全的孩子。打孩子能打出健全的精神么?绝对不会。这要算是教育方式,那偷鸡摸狗、杀人放火都可以算能力培养了。第二,打孩子是非常手段,非正常手段并非我们要提倡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坚决摒弃。
那我们分析一下家长为什么打孩子。第一,家长说,嘿,我打孩子很有效果呀,一种是孩子哭了闹了,提些不合理的要求,你采取暴力手段,使之害怕,以暴制暴,镇压住了。但是你设身处地想一想,这种短期效应的效果,与跟孩子形成对立关系,乃至在他心里留下的恐惧等不良意识相比,显然是要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你经常这样,那么,你绝对与孩子形成对立关系,他对你的屈服总会爆发出来,在屈服中形成的压抑会导致畸形心态。并且将来他对待弱者的时候,也会采用暴力方式,你很有可能给社会培养一个“暴徒”。中学时我有一个同学,很“阴”,你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是我知道他父母打他的时候,他不吭声,默默忍受,跟刘胡兰似的。我们都很害怕他,因为你不知道他心里对父母,对同学、对社会是什么态度。很多年后我跟他没联系了,也不知道他过得如何,有没有把原来的压抑从成长中消解到,但显然,他的少年时期是如何不幸福、与家庭的冷酷关系令我记忆忧犹新。那么我们中间每个被家长打过的人,恐怕留下的不是美好的回忆,虽然说打的过程中也许纠正了某些错误,但是如果采用平和的办法来解决,肯定是美好的回忆。第二,有的家长说,孩子这么倔,不打,实在没辙了。也就是说,孩子已经顽劣到非要打不可的地步了。这里家长反省一下,孩子到了这一步,肯定是之前教育不力的后果,也许这时候打都没有用的。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长期的教育工作,不是打一次解决一次的问题。总之,发展到非打不可的地步,问题比较大了,从长计议吧。
客观地说,经常以打来解决问题的家长,第一,脑子不太动,简单粗暴;第二,文化程度相对低,野蛮手段。家长自己要反省。如果你动一动脑子,举止文明影响孩子,绝不至于发展到要打的阶段。现在想来,我身边确实有一些家长,跟孩子的关系从来就没到打的份上。总之,打能够解决的问题,不打肯定也能解决,只是不是发展到非正常的阶段。
那么,有人又扯到传统文化上,认为打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西方又放羊式的,对立起来。实际上谈这个对立概念根本没有意义。教育是对人性的锻造,不是拿别人的模板来拷贝。世界各国有各国国情,教育的重点不一样,但好的教育,归根到底,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将人性与社会理性做个完美结合。比如说,日本人,从小特别注意培养保护自然资源,小孩子绝不会去砍树,那跟砍头一样严重的。为什么,日本弹丸之地,自然资源太缺乏,保护好老家为立国之本。这个当然也适用于我国,但是我们以前都说地大物博,没人去强调这个。现在破坏太厉害了,大家来强调环保概念。还有西方,美国,从小教育诚实很重要,为什么,在他们的法律制度里,连克林顿说假话,妨碍司法公正,也是犯法,所以他们强调这个。我们老辈人觉得太诚实会吃亏,不太强调这个,所以咱们中国人敢忽悠一点。但是现在社会进入诚信体系,你信用卡透支,贷款不还,信用投机,都会进入你的信用档案,也成为你在社会上立足的依据,偷奸耍滑那一套没用,所以诚实观教育也是中国父母所要正视的。因此,教育确实是跟当地社会连成一体的东西,现在我们的社会和以前相差很大了,很多观念在重新建立,价值观在重新建立,我们在在吸收世界先进的教育观,正视人性,所以不必强调西方东方,必须把这些概念打碎,落后的需要改造,有用的成分都可以吸纳。那么,说到打是中国传统教育,这有误差,或者说是一种表面现象,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实际上是对家长制的绝对服从。“子不教,父之过”,这是对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是制度,是纪律,是根源,儿子只能听老子的,不能说不,不就不孝不忠了,犯大忌了。那么这个教育关系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老子完全把儿子当成自己的附属,一个必须完全从听的工具,没有尊重儿子的人性。儿子不听话,可以体罚,打儿子不犯法的,这是落后的。这要是在西方可不得了,社会机构知道你打孩子,可以收回你抚养权,可以告你,不但社会可以告你,孩子也可以告你。大家看过电影《刮痧》的就知道,人家把中医刮痧当成虐待,到时候你连探视孩子都很难。为什么,因为他们社会里,孩子一出生,就是个活生生的公民,打孩子,跟你打街上的人一样,都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个不能不跟人家看齐。现在中国家长调整这个观念就是,儿子其实可以说不的,老子要尊重儿子的人性需求。比如说,现在孩子上网,早恋,这些需求,按照封建传统那一套来说,禁止,不禁止可以打你,打到你不敢为止。一,体罚是暴力,搞重了说是虐待儿童,二,实际上是禁止不了了,现在教育里必须承认孩子的这些需求和权利,然后再具体沟通,否则必定是失败的对立关系。这个青春期的教育以后要具体讲。
那么,教育是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人性的需求,结合社会实际,然后融会贯通,得出最佳方式 。打孩子,认为打孩子合理的家长,肯定都是受“父为子纲”的潜意识影响,家长制的余毒,必须戒除。因为它肯定是最落后的方式,最野蛮的方式,不人道的方式,甚至是犯罪的方式,极不提倡。光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但没有实践和悟性是行不通的。因此对家长来说,是个学习和消化的过程,消化得很好的情况下,才能针对实际想出自己的辙
14.好习惯慢慢来
很多家长,为什么会突然关注孩子的教育话题?因为这时候孩子出现问题,有很多不良习惯,比如爱哭,比如拧着来,比如一意孤行,爱干啥就干啥,谁也劝不住,比如除了好人好事什么都敢干,这就是传统中认为“不乖”的类型;还有的太乖,什么都听父母的,没主见。不乖也不行,太乖也不行,搞得父母很头疼,所以赶紧寻医问药。这个时候,第一,不要紧张,也许不良习惯是孩子成长中天然的东西,很多孩子都有,不是你一家,你现在关注到,就好。第二。不要着急。别想找个法子,一下子把孩子扭转过来,那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是好办法,好得快的去得也快,教育是长期的事,好习惯慢慢好,所以,要有耐心哟。
首先要知道,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有好习惯,他会无意中就形成在你看来的坏习惯。比如说,有过孩子的人知道,婴儿刚出生,可能就会形成白天睡觉晚上吵闹的习惯,这没有办法,这个习惯是天然的。你就会觉得这孩子,这么难带,累坏了都。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帮他调整过来,慢慢地,白天逗他玩一下,分散精力,晚上奶喂足了,慢慢调整生物钟。如果原来一个晚上哭个五次六,慢慢调整哭个两三次,渐进改变。如果你没有调整习惯的心理,由着他,那真的很累。还有,婴儿阶段,孩子的大小便不规律,有时候隔几分钟就来一次,你换尿布都忙不过来。别以为你家里尿不湿多就由着他,每次换尿布的时候,你都可以再“嘘”尿片刻,让他集中把屎尿出来,这样就会减少换尿布的次数。这些是生理上的例子。我举例就是说,你不要指望孩子天生就有好习惯,但是你有心,就可以培养成好习惯,特别是心智上的好习惯,更需要家长的培养。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艘船,他自己有马力,开向他自己想去的而地方。而家长,必须是他的兼职舵手,帮助他调整方向,直到有一天他自己懂得掌握方向,你可高枕无忧。这里有很微妙的分寸。第一,他自己有马力前进,你不需要给他更大的马力,让他完全忽视自己的马力。很多人溺爱,会忽略孩子自己的马力,忽略让他锻炼中成长的机会,一辈子都得家长罩着,那可不成。第二,你只是帮他调整方向,保准他不会不会往危险区域开,不会撞到死胡同去。 那么孩子的习惯,就是阶段性的方向,家长必须时刻调整。
很多人在鉴别孩子的方向上,总是以家长的标准来看待,给自己添麻烦的,就是坏习惯,不给自己添麻烦的,就是好习惯。其实未必如此,习惯都有两面性,一面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因此家长去甄别孩子习惯的本性,心理依据,才能对习惯做出判断,然后调整,扬长避短,发挥出积极的一面。所以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是调整习惯,而不是硬性去戒掉这个习惯。
比如说还有人的孩子爱欺负别人。这里有两面性,第一,有进攻性,积极性,把孩子在这方面的强烈欲望引导在正确的兴趣上来。第二,欺负别人,观念有悖,应该在观念上调整,认识到这是不文明的行径。
那么家长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孩子的不良习惯,有的特别头疼。如果都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将习惯中的积极一面发挥到正确的道路,同时消极一面必然也能够消除,这需要家长的智慧,长期的有效的法子。好习惯要慢慢来。任何坏习惯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分不清好坏在哪里,疏导不了,将来根深蒂固,为时已晚。
15.饭桌教育,你不知道却最重要
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的影响?
我给出的答案是饭桌上。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乃至价值观跟他父亲,那么你可以观察他们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言传身教的场所,是在饭桌上。
一个三口之家,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有吃饭的时候,三个人在聚在一起。虽然我们提倡吃饭时不要说话,避免一嘴两用,但是吃饭期间,你们还是不得不聊起一些烦恼或者开心的事。比如,妈妈会抱怨单位一个同事特别讨厌,老是喜欢在领导面前讨好,言语之间颇为不屑,也许还夹杂着其实比不过人家的酸溜溜的无奈;比如说爸爸会吹嘘自己如何耍了点滑头,在同事间争取了一次半出差半旅游的机会。放心,你们这些牢骚和伎俩,包括精神气质,你的儿子绝对全盘接收。
如果碰上来朋友客人了,在饭桌上客客气气,客人走了后又掰扯与朋友客人的矛盾,说人家不是,也请放心,也阴阳一套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继承。
如果你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把婆媳不满的矛盾夹带到饭桌上展览,相信我,你的孩子将来心里肯定不会健康。
我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负面的情景。相反,如果你的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开朗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
至于强调负面,是要让家长们警醒:我们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将自己身上的猥琐的、恶意的、乖戾的、讨巧油滑的一面教给孩子了,但你自己完全无意识。家长们不要不承认自己性格中没有这一面,你好好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天所做的事,一天所说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有很恶心的一面,一个人像在生活中表演正面角色是不可能的。而我正是强调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一个很明白的事实:加入你在饭桌上跟你父母老是争吵,那么对孩子的立场则是个为难的选择。或者,他认为,也许生活就是一个计较与斗争的过程,更别提你的那些小心理必然也传给他。
那么饭桌教育一般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这是长期的,从内心到习惯到价值观乃至到处理方式,都有影响。如果你看到一个自私的、与别的同学老斤斤计较的学生,你到他家里去拜访一下,绝对是他父母的德性。古人说,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个话有一定道理,但道理并不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样,农民的孩子就是农民,知识分子的孩子就是知识分子,黑社会的孩子就是黑社会,不能按照职业去分,现在都多少知识分子都是农民的孩子呀!我认为更多的指的是人格气质的潜移默化,龙凤是大气之物,高瞻远瞩,胸怀远大,这种气质的培养下,不论孩子将来是扫垃圾的还是开公司的,必定具有光明正大的气质,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干偷偷摸摸的活儿,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无大义,这种人格气质,将来即便当官,也差不离是个人人小瞧的混混儿。饭桌教育在人格气质培养中,绝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的饭桌是个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也是个代表,也是个比喻。也许对有的家庭来说,更常规的也许是床头教育(比如说跟孩子共处一室,那么在睡前的谈话会往往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最重要场所)。我们平时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这个场合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影响孩子的无意识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弱点传染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了,就别让人家说自己的孩子:这操性跟他爹似的。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些场所可以谈些健康的,培养光明气质的话题,而把那些见不到人的夫妻私己话题、矛盾争端问题移到更加隐秘之处,那么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已经创造了比一般人人更健康的家庭环境了。